第3章

第3章

赵婴反复考虑,三七分太少,既然他这里不赚钱,那就换一家。

便对他说:“我只接受四六分,如果你不接受,我换一家出版。”说完抬腿准备走人。

韦极星是商场老手,深知这本书的价值,让他走掉便宜别的出版商,吃亏的就是他自己了。

他一把拉住赵婴的胳膊,脸上陪着灿烂的笑:“有话好好说吗,生意就要多谈谈,不要说走就走。”

最终他退了一步,谈妥一个方案,按价格的四六分账。

赵婴四,韦极星六。

这年代没有活字印刷术,还是雕版印刷。每一页文字刻一版,错一个字就要重刻,代价不低的。

他印刷书籍要用纸,用墨,用人工,用店面,成本放在那里,让他多拿一成,也是理所当然的,赵婴并无异议。

双方签订出版契约,各自签了名字,规定一个月内出版上市。一个后,赵婴凭契约来取钱。

签契约时赵婴用的真名字,作者用的笔名:薪火,寓意薪火相传,红红火火,一定成功的意思。

从县城回到家,赵婴又写第二本,仍旧每天八千字或一万字的速度写。

第二本用了十八天时间才写完,修改调整又花了三天时间。

这期间,赵婴除吃饭睡觉上厕所,整天泡在屋子里写小说。

家里人冷嘲热讽,什么难听话都说出来了,甚至大伯还盼着赵婴早点死,不要占用他考秀才的钱,只是他不敢说出来而已。

伯母,三婶也总是含沙射影,说赵婴白吃饭,也不干活,读书写书有什么用?又活不过三年,白白浪费钱财。

这天一家人围着饭桌吃饭时,伯父吃着饭,头也不抬地说:“听说最近有本叫《隋乱》的书很火,作者叫薪火,县城都卖爆了。”

其他人不识字,也不看书,并不感兴趣,低头继续吃饭。

只有赵婴知道他说的是自己的书,假装不知情问了一句:“考科举的书?”

伯父摇头说:“不是科举书,而是小说,闲书。”

赵婴问他:“伯父要看吗?”

“别人都在看,我也想看看。听说价格不低,十八文呢......”伯父抬头很有深意看一眼爷爷。

家里穷啊,花闲钱买闲书,对科举又无用,爷爷才不允许他买。

爷爷无动于衷,让伯父眼中闪过一道沮丧的阴影。

赵婴看在眼里,很自豪地说:“不就是十八文钱?你想看,我给你就是了。”

“你哪来的钱?”伯父不相信,“你才十五岁,又不认识东家。”

赵婴也不点破自己就是作者,信口胡诌道:“我不认识东家,但我认识东家的儿子啊,我给你讨一本,不用花钱。”

“真的吗?太好了。”伯父眼中带着几分期待,天天看四书五经,烦都烦死了,看看小说调剂一下心情很有必要。

赵婴很自豪地说:“你等着,过几天我去县城帮你讨一本。”

吃完早饭,赵婴闲着无事,把出版契约揣怀里,步行去县城取钱。

赶到县城时,时近中午,家家户户炊烟袅袅,饭菜的香味飘进鼻子里,闻起来肚子里更饿了。

毕竟一路走来,消耗了不少体力。

赵婴身无分文,饿也没办法买东西吃,谁让自己穷呢?

饥肠辘辘赶到星光斋,见到东家韦极星。

他一看到赵婴,脸上喝醉酒似的红扑扑的,激动得两眼放光,对着赵婴一鞠到底:

“赵公子,你太棒了,《隋乱》大卖啊!不仅本县卖出去一千册,附近县里的书商听说这本书好卖也来进货。”

“才一千册,多呼哉?不多也!”赵婴老神在在的,建议他加印三千册,保证不砸在手里。

“三千册怎么行?”韦极星叉开巴掌晃了晃,一脸得意之色,“必须五千册!”

赵婴说:“这本书印到二万册时就是极限,你要小心些,不要多印,以免赔钱。”

“知道了,多谢你的提醒。”韦极星还是很讲信用的,当场拿出算盘,噼哩叭啦一阵拔珠子,算清楚了一千册的分红。

每本书定价十八文,赵婴能得七文二厘,韦极星获得十文八厘。

一千册赵婴获利七千二百文,他获利一万零八百文。

将白花花的银两拿到手,赵婴掂量掂量,沉甸甸的,心中笑开了花儿,把第二册的《隋乱》书稿拿出来,交给他,叮嘱他起印五千册。

他毫不犹豫答应了,翻翻书稿的质量,和上一册一样精彩,十分喜欢,觉得可以赚更多的钱。

赵婴向他讨几本书,拿回去分给村子里的人看,主要是伯父想看。

他疑惑问赵婴:“他们想看去买啊,干吗免费送给他们?”

赵婴说:“他没看你的书,不进入你的书中世界,怎么会买第二本,第三本?我计划这本书出十册,先用免费把他们吸引进来,将来有的是机会赚他们的钱。”

韦极星觉得有道理,给了赵婴十本书。

赵婴问他,第二本书什么时候方便来结账。

他想了想,要赵婴二十五天再来,这次应该比第一本卖得更快,不用等一个月了。

赵婴满口答应下来。

他突然告诉赵婴:“县学的儒生为这本书吵得十分热闹。你去听听他们说些什么,将来写续集,把他们的意见加进去,可以增加卖点。”

赵婴称赞这是个好办法。

前世在网上看小说不也是这样?有见识的读者反馈,常被作者当成创意抄走,写进书中的情节。

作者写书就是让读者看的,读者的意见不能忽视,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。

赵婴找到县学,这里正在上课,学堂外面空无一人,让赵婴颇感无聊。

等到下课时分,三五儒生结伴去厕所方便,他们边走边议论最近出版的小说《隋乱》,为书中的剧情走向争执。

不少人为主角赵旭帮助边民称赞,称他促进了民族融合,也有人认为这是叛变,是汉奸。有人分析剧情将来的走向,有支持的意见,也有不少反对的意见。

新书没出来前,谁的猜测都不一定对,双方为了坚持自己的意见,争得面红耳赤,后来还奋臂出拳,几乎要打起来。

看到这些热闹场面,赵婴心中偷笑:他们很认真,也很用心啊!若不是代入主角,有身临其境的感觉,哪会产生如此强烈的感情?

他们方便完,就站在学堂门口大声争吵,他们的争吵声引起县学夫子的注意。

一名四旬左右的夫子脸色黑成锅底,腋下夹着一本书,指着儒生的鼻子大骂:

“没出息的东西,一本破烂小说就让你们争成这样?圣人的《论语》字字珠玑,载大道,究天人之学,有意义于人生与朝廷,也不见你们如此争执。真是丢了西瓜,捡了芝麻!”

“记住,再让我知道你们看那烂小说,没收你们的书籍,赶回家去,不用跟我学了,随便看你的小说去!”

“小说就是街头巷尾的胡说八道,从来不入正统。你们没看到作者连真名都不敢写,只起一个笔名‘薪火’吗?”

“他为什么不敢以真面目示人?还不是丢不起人?他都认为写小说丢人,你们还为他争执什么?”

“一帮没出息的玩意儿,全部给我回去学堂,听清楚没有?”

儒生们低着头,一句话也不敢说,不过却没回学堂,而是静静地站在那里不动,以沉默表示他们内心的反抗。

夫子生气极了,跳着脚痛骂他们没出息。